發布時間:2022-09-21 19:28
今年以來,大竹縣以完善治理體系、整合治理力量、補齊治理短板“三劑良藥”,大力提升“三無”小區治理質效,推動“三無”小區“逆生長”,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。
完善治理體系,把牢治理“方向盤”。按照應建盡建原則,通過單獨建、聯合建、派駐建等方式,將黨支部建在“三無”小區,按照“先自治、后整治”原則,在符合條件的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,條件不成熟的建立自管委,并采取小區黨組織成員、小區業主委員、自管委成員“三向培養”、交叉任職的模式選優配強支部“領頭雁”。目前已建立黨組織41個、業委會9個、自管委45個。同時,為進一步疏通基層治理“毛細血管”,采取社區或業主推薦、個人自薦等方式,選出能力強、作風優的樓棟長161名,其中黨員96名,服務“三無”小區81個,做好疫情防控、政策宣傳、糾紛調解、訴求收集等工作。
整合治理力量,畫出共治“同心圓”。構建政府統籌、條塊協作、部門齊抓共管的治理機制,按照集中就近、便于服務原則,為“三無”小區落實結對共建單位,確保每個“三無”小區至少有1名領導掛點聯系、1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聯包,并同步推進城管、公安、市場監管三大執法力量常態聯動,讓“三無”小區社情民意以最快速度直通有關部門,統籌力量幫助“三無”小區解決突出難題。同時,以“亮身份、亮承諾、亮成效”為主題,開展黨員“三亮”活動,動員全縣黨員以組隊或個人相結合的形式,依托黨群服務中心、新時代文明實踐站(所),為小區居民提供柜臺式限時、菜單式錯時、物管式及時、承諾式隨時“四式”志愿服務,確保服務常態化、受歡迎、有實效。
補齊治理短板,抓實治理“核心點”。堅持以功能優先和居民感受為先導,結合整治“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”等活動著力改善人居環境、完善基礎設施、改造各類管網等;根據小區存在的不同問題,采取“改造搭建”“新增搭建”“流動搭建”“示范搭建”等方式差異化搭建共享空間200余處,切實提升居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;按照因地制宜、分類施策的原則,在“三無”小區積極推行“專業物業服務+業主自治管理+社區保障服務”差異化管理模式,引導優質物業服務企業對治理區域進行規?;芾?,進一步健全物業管理、房屋維修資金歸集、社區綜合治理等機制,實現小區治理后續管理的常態化、專業化,提高小區居民獲得感、幸福感。(楊耀)
來源:大竹發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