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form id="717fb"><ol id="717fb"><ruby id="717fb"></ruby></ol></form>

          <b id="717fb"><ins id="717fb"></ins></b>
              首頁>> 悅讀

            凜然英雄氣 激蕩天地間

  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21-09-30 17:40

            手機讀報看新聞,下載掌上達州
               編輯:龐嵐月

            引言

            今年9月30日,是國家第8個烈士紀念日。

            歷史沉淀,精神不朽。達州曾是川東地區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發源地、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主戰場,爆發了震驚全川的固軍壩起義和宣達戰役、萬源保衛戰等影響和決定川陜蘇區生死存亡的重大戰役,并取得了偉大勝利。唐伯壯、李家俊等2.4萬余名達州英雄兒女為捍衛國家尊嚴、保護人民利益獻出了寶貴生命,他們用滿腔熱血鑄就“巴山魂”,凜然英雄氣,激蕩天地間,把古老的巴人故土染成了紅色達州。

            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崇尚英雄、捍衛英雄,更沒有理由不去學習英雄、關愛英雄。為此,我們選編了達州21位英烈事跡,讓我們汲取英雄偉力,弘揚英雄精神,接續奮斗,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!

            唐伯壯

            唐伯壯(1899~1929),四川達縣黃都鄉人。

            為了尋求革命真理,1926年冬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,結識了周恩來、陳延年等共產黨人,并參加學生軍,隨師北伐,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。

            1927年4月,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,在黃埔軍校清查共產黨人,唐伯壯被列為重點清理對象,他搶先行動,趕赴武漢,進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學習。1927年秋末冬初回到家鄉,在大樹、南岳、梁平縣虎城一帶聯絡回鄉大中學生,組織文工團演文明戲,傳播革命思想。自己出錢辦農民夜校,建立農民協會。

            1929年4月27日建立川東第一路游擊軍,李家俊任司令員,唐伯壯任黨代表。5月12日,唐伯壯率隊參加白羊廟之戰,7月,唐伯壯奉中共四川省委指示,到虎南組織農民武裝接應曠繼勛起義隊伍。7月31日回到黃都。不料被壞人告密,8月1日凌晨在家中被捕。

            在獄中,敵人勸降失敗后,便施以酷刑,但他仍忠貞不屈,對革命抱定必勝信心,并寫下了氣壯山河的絕命詩《獄中月夜感懷》:“昔年仗劍騁中原,對月曾誓尸裹革。革命潮淹鸚鵡洲,戴月西征奮殺賊……!”

            1929年9月20晚,被敵人秘密殺害于達縣監獄,時年30歲。

            李家俊

            李家?。?903~1931),四川萬源固軍壩人。1922年秋赴上海,考入同濟醫學院學習,因病返回家鄉,創辦厚坪小學,實施新文化教育。

            1925年秋,萬源縣舉辦師資訓練班,李家俊被聘為教習(教員)。利用此機,歷數時弊,主辦新學,當局視為離經叛道,停發經費,解散學員。李家俊帶領學員直赴縣署公堂,慷慨陳詞,縣知事以“哄鬧公堂”罪將其逮捕。

            1926年春,李家俊被釋放出獄后,往來達縣、宣漢、成都等地從事革命活動。1927年10月,李家俊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同月,中共萬源特別支部建立,李家俊任書記。在萬源固軍、白羊、舊院、井溪等地宣傳革命理論,培養進步青年,建立農民協會,發展黨的組織,組建農民武裝,籌劃武裝起義。

            1929年初,李家俊任起義領導小組組長兼總指揮。4月27日,起義隊伍300余人匯集固軍壩龍潭河邊舉行起義誓師大會,宣布川東第一路游擊軍正式成立。5月12日,李家俊率領起義軍在白羊廟突襲軍閥劉存厚部第六連,打響了固軍壩起義第一槍。

            1931年10月,因叛徒告密于重慶被捕,11月18日壯烈犧牲,時年28歲。

            徐永弟

            徐永弟(1904~1932),四川大竹縣楊通鄉人。

            1924年考入大竹縣立初級中學,寫詩作文,抨擊黑暗社會,抒發救國激情。

            1927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。中共大竹縣委選定五區楊通鄉為武裝暴動據點,派徐永弟到五區組織農民協會,開展農民運動,領導農民抗租抗糧。

            1928年初秋,徐永弟入四川大學中國文學院。在讀書時參加學生中的革命活動,并參加團省委的領導工作。先后擔任共青團自貢特支書記,中共郭家坳區委書記,中共自貢中心縣委工運負責人。

            1931年,先后擔任中共川東特委宣傳部長、中共江巴縣委宣傳部長。受命到又新絲廠開展工人運動,不久,培養了一批工人運動的積極分子,秘密發展黨團員十余名,及時組建了黨支部并兼任支部書記。

            1931年秋,接任中共江巴中心縣委組織部長。領導工人開展抗日救亡運動,舉行了為期一周的罷工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,成立了“反日團”,籌備發動中心城市武裝起義。1932年1月9日黃昏,在鳳凰臺街茶館與軍支書記李惠康研討工作時被國民黨特務抓捕。第二天即被敵人殘酷殺害,時年28歲。

            張鯉庭

            張鯉庭(1887~1933),四川達縣縣城大北街(今通川區大北街)人。出身書香門第。早年任小學教員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,與戴治安、陳慕勤等一起,在學生和民眾中散發《極樂地》、《改造社會》等進步書刊,傳播革命思想。

           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,同戴治安等組織群眾集會,帶領學生上街示威游行,向群眾進行反帝愛國宣傳。

            1921年,與戴治安一道,以達縣縣立中學、開明小學、蒲家“五高小”等校為據點,在學生中大張旗鼓宣傳新思想,傳播新文化,建立“青年讀書會”。

            1927年,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,與戴治安、牟永正、趙孟明、李冰如等在達城秘密成立達縣“中山青年團”,組織進步師生,輾轉城鄉,積極進行革命宣傳。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

            1928年,任中共達縣城區支部負責人。是年秋,任中共綏定(達縣)縣委委員。1929年春,中共綏定縣委改組,任縣委宣傳部長。

            1933年10月,紅軍解放達縣后,即刻與中共地下黨員一道,主動接受紅軍分配的任務,積極開展工作。1934年冬,被張國燾“左”傾錯誤路線所害。

            1951年,中央慰問團對張鯉庭親屬進行慰問和撫恤,達縣人民政府根據張鯉庭的革命事跡,追認其為革命烈士。

            戴治安

            戴治安(1894~1934),四川達縣蒲家場人。

            1921年,任達縣教育局視學兼蒲家“五高小”校長,與進步教師一道,以達縣縣立中學、開明小學、蒲家“五高小”為據點,在學生中積極倡導新文化,傳播新思想。

            1926年秋,與張鯉庭在達縣中學組織張愛萍、魏傳統、王榮澍等學生骨干成立革命文學團體“爛漫社”。年底,以“爛熳社”為掩護建立了“綏定社會主義青年團”,先后吸收張元昌、張愛萍、魏傳統等積極分子入團。

            1927年4月,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后,戴治安聯合進步教師和學生秘密組建“中山青年團”,將趙孟明、江仁安、張愛萍等數十名團員分配到蒲家、羅江、東岳、河市、金埡、馬家、興隆、黃都等場鎮學校和達城明達公學,以教書為掩護,舉辦農民夜校,宣傳革命道理。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。

            1930年春轉移重慶,是年夏不幸被捕,經黨組織多方營救和達縣旅渝同鄉出面保釋,于1933年10月出獄。紅四方面軍解放達縣城后,戴治安任中共達縣第二區區委負責人。12月,紅軍收緊陣地,戴治安到通江蘇區工作,1934年6月獄傷復發,逝于通江文溪口。

            1959年達縣烈士陵園落成,其英名鐫刻于革命烈士紀念碑。

            牟永大

            牟永大(1905~1935),四川達縣蒲家場人。

            1922年考入達縣綏屬聯中。常和進步學生一起舉行罷課和游行示威,參與“外爭國權”“內懲國賊”“抵制日貨”的斗爭。

           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1926年返回達縣,在蒲家五高小任教。其間,同牟永正、江仁安、趙孟明等進步教師一起,宣傳共產主義,揭露地主豪紳剝削人民的本質,怒斥封建軍閥和官僚欺壓人民的罪行。1928年,與兄牟永正一起,負責搜集敵人情報,同時在蒲家一帶,組織農民協會,發動農民抗捐、抗稅,開辦夜校,向農民宣傳革命思想。

            1929年下年,為避軍閥劉存厚抓捕,化名劉穎達,赴成都從事黨的地下活動。1933年返達,在縣政府任助理員。聯絡在農貸處供職的柏穎階,秘密組織中共地下黨外圍組織——“綠衣社”,為川陜蘇區紅軍偵察敵情,傳遞情報。

            1934年6月,被國民黨逮捕入獄,受盡酷刑。1935年1月26日,被殺害于達城南門河壩,時年30歲。

            鄒映蘭

            鄒映蘭(1915~1935)又名定朝,女,四川萬源玉帶鄉人。出生佃農家庭。其父擅打獵,跟父親學得一手好槍法。

            1933年春,紅四方面軍解放萬源西北地區,建立蘇維埃政府,鄒映蘭參加赤衛軍,積極投入打土豪分田地斗爭。

            1934年3月,紅四方面軍在萬源廟埡場石灰井舉行射擊比賽,鄒映蘭要求參加比賽,被警衛拒于場外,徐向前總指揮準其入賽場,并讓身邊警衛員給她一支槍,鄒映蘭接過槍熟練射擊三槍,連中靶心。隨后,鄒映蘭調紅勝縣蘇維埃任婦女委員。

            1934年5月,鄒映蘭主動帶領紅軍尖刀連,晚上從走馬坪出發,繞過河口馬家營,攀登懸崖絕壁,摸行崎嶇山路,拂曉逼近敵軍司令部,前后夾攻敵人,不到一小時結束戰斗,殲敵4000余人。鄒映蘭在戰斗中斃敵10余人,繳獲手槍3支,受到紅四方面軍總部和川陜省委嘉獎。

            1935年春,紅四方面軍撤離川陜蘇區參加長征。鄒映蘭奉命率縣宣傳隊和石窩區委干部作善后工作,在掩護同志突圍后,泅水搶渡時被俘。堅貞不屈,壯烈犧牲,時年20歲。

            彭龍伯

            彭龍伯(1904~1935)又名彭真。四川達縣映山鄉(今屬達川區雙廟鄉)人。1916年入達縣中學。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27年東渡日本學醫。1928年秋,黨組織召其回上海,隨后派往莫斯科醫學院深造。

            1931年春學成歸國。5月到中央蘇區,任閩粵贛邊軍區總后方醫院醫務主任。1931年底,任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兼職教員。1932年3月,帶領學員配合三軍團醫院,隨部隊主力參加贛州戰斗。隨后到五軍團支援攻打福建龍巖和廣東水口的戰斗。9月,任中央衛生學校校長。先后開辦軍醫班、看護班、調劑班和衛生員班,為紅軍培養了一大批醫務人才。

            1933年5月,調任紅一方面軍衛生部長。親手編寫關于瘧疾、痢疾、疥瘡和下肢潰瘍四種病的防治方案發各醫療單位,使各種多發病得到有效控制。同時,親自為紅軍指戰員和當地群眾醫傷治病,為30多名難產婦女成功施行剖腹產手術,被譽為“紅色醫療專家”。

            1934年10月,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。1935年6月,任中央衛生部保健局局長。當月,中央紅軍長征到達川西寶興縣靈關鎮,彭龍伯從王稼祥住地前往中央衛生部參加會議,途遇國民黨軍飛機轟炸,不幸中彈犧牲,時年33歲。

            唐在剛

            唐在剛(1904~1935),四川開江縣廣福鄉人。192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,從此在北平從事地下工作。

            1930年6月,中共信江特委改組為贛東北特委,唐在剛任特委書記。

            1930年11月,中央決定建立中共贛東北省委,唐在剛任省委書記。1931年2月,中央改組贛東北省委,唐在剛改任中共余江縣委書記。后調任省委組織部長。8月,任贛東北省軍委主席。

            1932年上年,兼任紅10軍政治委員。10月,任閩浙贛省軍區總指揮部總指揮。

            1933年初,中央將閩浙贛紅10軍調至中央蘇區組建紅11軍,唐在剛將省機關警衛師與各縣獨立團組建成新的紅10軍。1934年7月,中央將新建的紅10軍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,調離閩浙贛根據地。

            1935年2月,將部隊改編成3個游擊大隊,與敵人展開游擊戰。6月,敵人調集4個師“圍剿”閩浙贛游擊隊。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發動猛烈圍攻。唐在剛親率警衛連掩護大部隊轉移。突圍到蘇源山區僅剩七八人,彈盡糧絕。7月20日,下山找糧的徐志榮叛變后帶敵搜山,唐在剛用僅有的3發子彈擊斃兩敵后飲彈犧牲,時年31歲。

            徐彥剛

            徐彥剛(1907~1935),四川開江縣甘棠鄉人,出生富裕農民家庭。1926年夏,參加反對日輪“現德丸案”和聲援五卅運動被捕,經同鄉趙秉興老師保釋回家,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。

            1927年5月,隨軍校學生編入中央獨立師第1團,后改為二方面軍教導團。8月2日,隨教導團參加八一南昌起義。10月,隨毛澤東上井岡山。在酃縣水口,毛澤東派徐彥剛、陳伯鈞、游雪程到井岡山地方農民武裝袁文才部做團結改造工作。

            1930年1月,蓮花縣赤衛隊改編為工農紅軍第6軍第3縱隊,徐彥剛任第3縱隊司令員;6月,紅6軍改編,徐彥剛任第9師師長。

            1935年5月,敵調集其號稱沒有打過敗仗的第19師成鐵俠旅和第62師追擊紅16師。徐彥剛先同敵人兜圈子,后以虹橋為主戰場實施伏擊戰,全殲敵1個團,擊潰1個團,俘敵500余人,繳獲槍千余支。此時,紅16師發展到5000余人,蘇區也有較大發展。

            1935年6月下旬,蔣介石調集60余團兵力“圍剿”湘鄂贛蘇區。徐彥剛率部兩次突出重圍,身負重傷。為不影響部隊行動,留下一名警衛員和一名衛生員,隱蔽在永修、靖安交界的云居山,一邊養傷,一邊堅持斗爭。9月22日晚被敵人殺害,時年28歲。

            趙明恩

            趙明恩(1910~1940)四川達縣蒲家場人。早年就讀達縣第五高級小學,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和戴治安、張鯉庭等進步老師引導,積極參加革命活動。

            1925年考入達縣中學讀書,與同學牟永正、江仁安等一起創辦《半月刊》,開展革命宣傳,同國家主義派作斗爭;1928年,在蒲家場永興寺加入中國共產黨。

            1936年上半年,游擊獨立師接連遭受重大損失。同年6月整編為一個營(又稱游擊隊),趙明恩任營長。帶領游擊隊實行新的斗爭策略,整頓黨的組織,加強統一戰線工作,使游擊隊伍得到了恢復和發展,由50多人擴大到近700人,多次粉碎敵人川陜兩省地方武裝和胡宗南軍隊的“圍剿”,建立了以南江縣桃園為中心,縱橫300里的游擊根據地。

            1940年3月,游擊隊轉戰到碑壩(今屬陜西省南鄭縣)山上,被強敵四面圍攻,戰至天黑,大部壯烈犧牲,趙明恩率通信班長楊芝芳等4人突出重圍,在豬槽溝休息時,叛徒楊芝芳乘趙明恩極度疲勞睡著之際將其槍殺,時年30歲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南江縣人民政府查獲兇手。

            1959年10月27日,在南江縣城將隱藏多年的叛徒楊芝芳處以槍決。

            牟永正

            牟永正(1901~1941年),四川達縣蒲家場人。

            1925年響應“文藝還鄉”號召,持郭沫若手跡證明應聘到達縣私立明達公學任教。1926年,在陳毅指導下,同李家俊、張元昌、田聞蟬、姚希夷等十多人秘密成立“達縣革命文學研究會”,1927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。

            1928年春任達縣第一個中共地方組織中共蒲家支部委員會委員,負責宣傳工作。不久,應李家俊邀請到萬源固軍壩,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。

            1932年,考入北京華僑救國軍干部訓練班。后被人告密,訓練班將其開除?;卮ê?,輾轉梁山、重慶、成都、壁山等地,以教書為掩護從事地下活動。

            1936年返回達縣,在達城二小任教,組織“自力讀書會”,創辦“小學旬刊社”,以“達縣縣立城區第二小學全體教師”名義給郭沫若寫信,請其為二小作校歌。郭沫若按信中介紹的情況,立即寫了歌詞寄回,全校師生和達城民眾從中受到了極大的教育和鼓舞。

            1940年秋,到樂山牛華溪,以教書為掩護從事抗日宣傳。因長期受到敵人追捕,積勞成疾,1941年春,在樂山牛華溪振華小學病逝,終年40歲。

            1957年12月,達縣人民委員會根據其革命斗爭事跡,追認牟永正為革命烈士。

            鄭少愚

            鄭少愚(1911~1942),四川渠縣鮮渡鄉人。

            1932年考入杭州筧橋航空學校學習。在校期間,與中共黨員胡春浦來往頻繁。經胡介紹,與中共黨員、《中國空軍》雜志編輯龔儀宣相識,并配合龔儀宣搜集空軍情報,為當地中共地方組織收轉延安來的書刊、文件。后由胡春浦、李浩然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同時,刻苦學習,飛行訓練、特技飛行分段考核及結業總考,均名列榜首。航校畢業后留校任飛行教官。

           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,被編入飛行大隊任少尉分隊長。同年8月14日,日機轟炸上海,首次駕機迎戰,不幸負傷。

            1938年5月,重慶空戰,孤膽截敵,作戰英勇,擊毀日機2架。先后晉升為中隊長、大隊長,戰功卓著。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曾先后兩次接見。

            1942年春,率中國飛行員前往印度卡拉奇接收美機?;貒鴷r途經印度澤波爾飛機失事殉難。時年31歲。

            1981年11月27日,渠縣人民政府追認鄭少愚為革命烈士。

            李章材

            李章材(1922~1948),女,四川達縣黃庭鄉人。1937年入萬家小學讀高小,受中共黨員、班主任秦朝亨教誨,萌發革命思想。

            1939年夏,以優異成績考入開江縣女子中學。參加進步師生組織的歌詠團、劇團,從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,堅決反對學校奴化教育,拒絕參加三青團。1942年秋,考入省立達縣師范學校。1947年,任大樹中心校校長。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聘用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為教員,把學校變成黨組織的重要活動據點。與中共川東地工委第一工委委員王敏之妻周楠若等人一起,利用國民黨婦聯名義,公開成立大樹婦女會、黃庭婦女會。在虎南地區發展婦女會成員300余人。將《土地法大綱》油印成冊,通過學生發送農民。利用課余、夜間深入農村院壩,用“擺龍門陣”的方式,揭露國民黨政府如何剝削壓榨農民,組織農民反對地主剝削,幾個月內,農民積極分子遍及大樹鄉。

            1948年,虎南“二月暴動”失敗后,黨組織決定共產黨員、外來干部和游擊隊骨干分散轉移隱蔽,李章材化名李煜。同年3月25日被捕。經受多次酷刑審訊,堅貞不屈;4月6日,被槍殺于達城通川橋南梧桐梁,時年26歲。

            1957年,達縣人民委員會追認其為革命烈士。

            王代甲

            王代甲(1902~1949),四川大竹縣八渡鄉人。

            1948年5月,經陳以文和楊迅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此后擔任天池山區游擊武裝負責人。

            1949年6月,國民黨羅廣文部突擊一營和一個保安中隊在八渡“清鄉”,點名捉拿王代甲及其兒子王啟熙、王啟烈(均系中共黨員、秘密武裝隊員)。敵人為了誘捕王代甲父子3人,在八渡鄉關押不少無辜群眾,于當場天集體槍殺了王世民、周在榮、王世貴、王海兒、汪四兒、徐代文的妻子張芝花等6人。并揚言,如果抓不到王代甲,將繼續濫殺無辜。6月29日,王代甲率子王啟熙、王啟烈毅然下山到八渡鄉換救群眾。黨的干部得以轉移,當地群眾避免了一場重大災難。7月16日,王代甲父子3人被羅廣文部殺害于大竹縣城。

            楊漢秀

            楊漢秀(1912~1949),女,四川廣安縣人,后入籍渠縣渠東鄉。其父楊懋修曾在楊森部任師長,家為川東巨富。1926年楊森駐軍萬縣,楊漢秀轉入萬縣女中就學。朱德時任楊森二十軍政治部主任,常到其家,講述青年志向、革命真理,使其深受影響。

            1934年,楊漢秀不顧家人反對,堅決退掉包辦婚姻,毅然與貧苦農民之子趙致和結婚?;楹蠓驄D一同去上海讀書,此間接觸許多愛國熱血青年,準備將來為拯救國難干一番事業。

            抗日戰爭爆發后,向往去延安參加抗日斗爭。楊漢秀向家庭教師朱挹清表示,“無論楊家鐵門或四川劍門,豈能鎖囚于我?縱然是爬,也定去延安?!?/p>

            1940年春,帶著朱挹清推薦信乘車北上,幾經波折終于在山西省五臺山區見到了朱德總司令,不久隨朱總司令到延安,進入延安女子大學第七班學習,畢業后,被派往關中專署工作。

            1946年初,由朱德、王維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接見后,被派回四川工作。

            1947年7月,中統特務漆旭告密,渠縣特委會以“延安來人”為由將楊漢秀逮捕,押解省特委會。經中共黨組織和統戰人士多方營救,被保釋出獄,回渠縣后及時投入龍潭起義準備工作。

            1948年9月,因軍統特務柳自修告密,楊漢秀第二次被捕,轉押重慶白公館監獄。1949年9月,被秘密殺害。

            唐虛谷、張靜芳

            唐虛谷(1908~1949),四川渠縣拱市鄉人。其妻張靜芳(1912~1949),渠縣渠江鎮人。

            1928年棄職離鄉,赴成都尚智學院讀書。次年轉赴上海求學。此間,接觸了馬列著作和其他進步書刊。

            1932年春,唐虛谷回渠縣,到巖峰小學任教。執教中組織“革命行動社”,發動進步青年閱讀革命書籍,同年夏,唐虛谷與張靜芳結為伉儷。同年秋,夫婦到巖峰小學任教。課余指導學生閱讀《國家與革命》、《共產黨宣言》等書籍。

           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,唐虛谷夫婦全力投入抗日救亡運動。

            1938年夏,聯絡寶城、臨巴、清溪等地學校師生,成立“抗日救亡模范團”,排練文藝節目,組織演講隊,在渠縣城鄉和營山、大竹等地宣傳抗日。1939年3月,中共南充中心縣委吸收唐虛谷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。

            1940年初,在萬縣工作期間,組建“輔民煤廠”工作夜校,組織工人學文化,介紹俄國十月革命,宣傳人類社會發展史,講剝削制度產生及惡果,啟發工人開展斗爭。

            1941年5月,唐虛谷化名劉本立,赴萬縣云安鹽廠工作,領導該廠黨組織,啟發提高工人思想覺悟,組織工人罷工,要求增加工資,聲勢浩大,震動萬縣當局。

            1944年秋,唐虛谷夫婦秘密組織“生期會”、“兄弟會”,團結群眾,從中發展黨員;興辦義學,接收貧苦子弟入學。張靜芳自編教材,使學生既學文化,又學革命道理。

            1946年初,唐虛谷夫婦到重慶紅巖村參加南方局舉辦的學習班,學習毛澤東著作和中共七大文獻,8月返回萬縣,住長灘場,發動群眾抗丁、抗糧、抗稅。

            1948年2月,唐虛谷任中共川東南岸工委書記,領導當地武裝斗爭。因叛徒出賣,唐虛谷、張靜芳夫婦于5月1日被國民黨當局逮捕。6月20日,唐虛谷夫婦被囚于重慶渣滓洞監獄。

            1949年11月14日,國民黨以轉移為名將唐虛谷、江竹筠等30余名革命者殺害。同月27日,張靜芳被害于國民黨渣滓洞監獄集體大屠殺。

            彭立人

            彭立人(1923~1949),四川達縣趙家場(今達川區趙家鎮)人。

            1938年考入省屬達縣聯合中學。創辦“都來看”壁報,針砭時弊,宣傳抗日,發起組織青年讀書會。

            1939年暑假,加入中國共產黨。隨即擔任聯中黨小組長。不久任中共聯中黨支部書記。發動學生反對校長強迫學生集體參加三青團,帶領學生投入抗日救亡運動。

            1945年4月下旬,響應中共中央南方局“革命青年到農村去”的號召,請求到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,參加南方局青委組織的“川東農村工作組”學習。于8月下旬回到達縣,以小學老師身份為掩護,領導工作組開展革命活動,在趙家辦一個果園農場,作為黨組織活動基地。

            1948年初,中共川東地工委第一工委在虎南地區舉行“二月暴動”,彭立人組織策應,提供槍支彈藥。5月任中共達縣特別支部書記。領導特支在木子、河市、申家、渡市分別建立了中共支部。并于9月中旬率隊參加華鎣山大起義中的渠縣“龍潭暴動”。

            1949年6月12日因叛徒出賣被捕。受盡各種酷刑,始終堅貞不屈。11月29日,被敵人槍殺于重慶松林坡。解放后,人們將其當年建立的果園稱為“立人果園”,其家所在的村被命名為“立人村”。

            趙相鐵

            趙相鐵(1947~1979),四川達縣石梯鎮趙家坪人。

            1965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,中共黨員,33984部隊482團7連連長。是全軍出名的“鐵連長”,被軍區樹立為“學雷鋒積極分子”,榮記個人二等功。

            1979年3月4日,該部接受了上級攻打中越邊境的607高地的任務。在戰斗中,他身先士卒,敢打敢拼,敢沖敢殺,在多處負傷后依然英勇前行,終不幸犧牲。

            劉照東

            劉照東(1969~1991),四川達縣石橋鎮劉家壩人。

            198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并入團。1989年獲優秀共青團員稱號。

            199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服役期間曾兩次獲得嘉獎。

            1990年退伍后,在達縣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工作。

            1991年8月9日凌晨,在與持刀歹徒搏斗中英勇犧牲。根據該同志的一貫表現和英勇事跡,四川省公安廳給他追記一等記,中共達縣市委追授其為“優秀共產黨員”,共青團達縣地委授予他“模范青年衛士”稱號。

            1992年4月6日,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認定為“革命烈士”。

            □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邱霞 通訊員 鄭麗天 王勇 整理


            來源:達州日報網

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聯系我們 | 版權聲明 | 達州日報社黨風廉政建設 舉報電話:0818-2380088 郵箱:dzrbsjgjw@163.com 地址:達州市通川中路118號達州日報社412室
           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四川省互聯網不良與違法信息舉報 舉報電話:0818-2379260 舉報郵箱:jubao@12377.cn
          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51120190013 蜀ICP備13024881號-1 川公網安備 51170202000151號
            達州日報社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
          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动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