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1-07-12 11:52
(達州日報社社區記者 譙繼)“老林是營房,茅草蓋身上,石頭當枕頭,睡呀睡得香,野菜和雪煮,口苦心明亮,跟著共產黨,翻身求解放……”這首趙明恩親手寫的游擊隊隊歌,再現了當年游擊隊的戰斗生活與困苦。紅軍長征時期,在川陜交界的大巴山區500多平方公里的茫茫林海中,活躍著一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游擊隊。游擊隊員們在這里戰斗生活了兩千多個日日夜夜,與數十倍于己的敵人進行了長達5年的殊死搏斗,直到最后幾乎全部壯烈犧牲。這支隊伍就是趙明恩等領導的巴山游擊隊。
參加革命活動險遭殺頭
據市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,趙明恩,1910年9月8日出生于達縣蒲家場(今通川區蒲家鎮)一個普通農家。7歲開始念書,后轉入達縣縣立第五高小?!拔甯咝 笔且凰_辦較早,受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影響較深的學校,趙明恩在這里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。
高小畢業后,趙明恩考入達縣中學。在戴治安、張鯉庭、張愛萍等組織創辦的爛漫社及《爛漫》旬刊的影響下,他同牟永汲、江仁安等創辦了《半月刊》,揭露和批判反動宣傳,并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。1927年秋,中共萬縣地下組織派呂在和到達縣開展革命活動,不久,趙明恩經牟永正、牟仲宇介紹,在“五高小”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
1928年5月,中共蒲家支部決定開展奪取蒲家鄉政權的斗爭,派趙明恩到其家鄉趙家巖負責發動群眾,領導一個大甲(即后來的一個保)的奪權斗爭,配合其他各保奪取了蒲家鄉政權。
同年秋,趙明恩因組織同學鬧學潮,受到了反動當局注意。為了他的安全,黨組織決定把他和一些進步青年介紹到萬縣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讀書。在省立第四師范學校,趙明恩向進步同學介紹了《共產黨宣言》等馬列著作,同他們一起研討社會問題,積極參與組織發動學生運動。
1929年4月,萬源固軍壩起義爆發后,趙明恩毅然離開學校,回到家鄉參加革命斗爭。組織上派他到宣漢王家場英靈小學教書,以此為掩護,發展黨的組織,開展群眾運動。不久又受組織派遣,回蒲家場辦農民夜校,開展農民運動。一次,有兩個鄉丁到鄉間去要款、抽丁,趙明恩便發動農民同他們斗爭。兩個鄉丁自恃有槍,肆意恐嚇、威脅,趙明恩同農民擁上前去把兩個鄉丁打翻在地,直到他們告饒才罷手。
1931年5月,蒲家鄉公所收款委員唐永賢要向達縣城劉存厚解送軍費。黨組織得知后,派趙明恩、龔堪彥、牟永正、牟仲宇等人掩護龔榮美、唐全弟在羅江伍家灣將唐永賢打死,奪得800塊大洋和一支手槍。這件事后,龔榮美犧牲,趙明恩被迫離開家鄉尋找王維舟未果。
同年“九一八”事變后,趙明恩被一兵痞出賣被捕,被列為共產黨要犯關在達縣城死牢里。在獄中,趙明恩經受了各種嚴刑拷打,堅貞不屈,未暴露黨的任何秘密。
1933年10月21日凌晨,紅四方面軍攻占達縣城,打開監獄,救出了趙明恩。幾天后,中共達縣委員會成立,趙明恩擔任縣委宣傳部長,并兼任蒲家場鄉蘇維埃主席。他夜以繼日地工作,發動群眾,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。
11月13日,中共川陜省委決定成立中共綏定道委,趙明恩任秘書長。為了加強地方黨組織的領導,黨組織又派趙明恩回地方,先后任綏定道委宣傳部長、南鄭縣委(設高橋)宣傳部長。
巴山游擊隊的誕生
1935年1月22日,紅四方面軍按中共中央電示“集中紅軍全力向西進攻”,配合中央紅軍長征。在即將撤離根據地前,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,中共川陜省委書記、省游擊總指揮周純全等研究決定,在旺蒼縣成立巴山游擊隊,由駐旺蒼壩的紅31軍政治部特務隊、31軍92師277團3營9連、4軍12師36團1營2連,分別組成第一、二、三大隊,由劉子才(4軍12師36團1營教導員)任司令、趙明恩任宣傳部長。游擊隊組成后,即移駐南江縣與南鄭縣之間的桃園寺,發動群眾,開展游擊戰爭。
1935年3月,紅軍西渡嘉陵江前,又將4軍12師36團特務連留在桃園,并派出20多名連級干部,發給槍支500多支,還抽調南江、英安(今旺蒼縣境內)兩縣地方干部到桃園工作,組成一個獨立師和一個縣委。師長劉子才,縣委書記吳善禮。繼而又將中共陜南褒沔中心縣委的紅廟塘游擊隊編入,全師共約1000人。組建時,徐向前、陳昌浩、周純全等給予了熱情鼓勵。1935年4月,紅軍撤離根據地,把革命的火種留在川陜邊區,繼續堅持游擊斗爭。
巴山游擊隊以紅31軍名義開展斗爭,打擊民團和神團的復辟活動,在南鄭縣建立了小壩、喜神2個鄉、11個村的蘇維埃政權,發展了蒿壩、高橋、小壩獨立連、游擊隊。9月,打敗陜西國民黨38軍兩個團的圍攻。游擊隊發展到1200人,游擊區域擴大到500平方公里。
1936年1月,獨立師師部移駐喜神壩亂草池。3月,在敵陜西38軍圍攻時,師長劉子才思想麻痹,指揮失誤,部隊損失200多人。在轉移中又犯輕敵錯誤,部隊再遭重創。主力到達桃園時,僅余下260人左右。5月,部隊整編,吳三保代理師長,下轄一、二營,分別由王天海、趙明恩任營長,駐小壩。8月,由于部隊高度集中,又受到38軍偷襲,從此部隊長期處于無根據地的流動作戰中。后在桃園焦家河會合時,僅存65人,被迫隱藏深山,駐大河河畔一石窟中。
游擊隊改編趙明恩任總指揮
此后,游擊隊縮編為營級編制,由趙明恩擔任營長,趙孔賢擔任政委。在仔細分析局勢后,趙明恩提出了“打陜安川”的戰略。在趙明恩的指揮下,巴山游擊隊有了很大的起色。1937年2月,游擊隊在黃關嶺打糧歸營時,被敵人發覺。敵軍一個營約300人跟蹤追來。趙明恩率部在廟壩設伏,殲滅敵人200余人,繳獲了200來條槍。
敵人連遭慘敗,又派出一個團來“圍剿”。游擊隊轉入深山老林,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群眾的支援,不斷襲擊小股分散的敵軍,打得敵特遣司令焦頭爛額,龜縮漢中。
游擊隊逐漸站穩了腳跟,趙明恩下令根據地內不征糧,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,同時開辦集市,促進根據地的經濟發展。此時游擊隊黨員發展到60人,成立了1個黨支部、5個黨小組,連上建立了黨小組,由趙明恩任黨支部書記。經常開展政治教育,游擊隊官兵的座右銘是“吃平等、穿平等、命令來了不平等”。完善部隊建制和后勤部門,部隊按實戰的標準訓練,還特別進行了“耐寒”訓練,在無霜期僅有半年的高寒山區,一年四季不蓋被子。大量儲備武器和糧食(油米),“3年不生火,照樣能過活”。
由于采取了正確的措施,1937年夏至年底,游擊隊進入了全面恢復和發展的時期,部隊由50多人發展到600多人,根據地從無到有,建立了以大小圓包、鐵爐壩、回龍溝為中心的縱橫約100里的根據地,游擊區域北達漢中南部、東迄通江西部,西至廣元東部,南至南江北部,縱橫約300里。
1937年年底,川軍派出兩個團的兵力,對巴山游擊隊進行“圍剿”,企圖將游擊隊一網打盡。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,趙明恩指揮部隊在三角巖設伏,一舉殲滅兩百余名敵人,打得敵人倉皇敗退。不過,敵人并未因此放棄對巴山游擊隊的“圍剿”。1938年秋,川軍再次派出490旅旅長李子猶,由其率領7000余人“圍剿”巴山游擊隊。面對十數倍于己之敵的圍攻,趙明恩率領部隊轉入大山之中,與敵人玩起了“捉迷藏”。游擊隊神出鬼沒,敵人一時之間成了沒頭蒼蠅,根本找不到游擊隊的影子。
艱苦卓絕的頑強斗爭
1938年11月,胡宗南任命28軍新編9師師長楊哂軒為“巴山清剿指揮”,以兩個團的兵力對巴山游擊隊進行“鐵壁合圍”,于1939年2月開始進行“清剿”。游擊隊利用嚴寒的氣候、林密的高山,以連為單位分散活動,誘敵深入并分散其兵力,各個擊破,取得了反“清剿”的勝利。
1939年冬,敵兵力達4個團7000余人。楊哂軒任命了解通南巴地形、人情的巴中人李子猶為“巴山督剿主任”,再次“清剿”巴山游擊隊。敵人采取“空山”毒計,強迫山中群眾撤離,被驅趕的山民達62戶。大肆殺害與游擊隊有聯系的群眾,斷絕游擊隊的糧食與消息源。接著“構碉儲糧”,步步為營,逐步縮小包圍。游擊隊由于有較豐富的物資儲備,利用熟悉的地形,與敵人周旋,不斷打擊敵人,夜襲哨兵、后勤班,摧毀敵人后勤補給,使敵人“空山圍剿”失敗。
但在嚴峻的白色恐怖下,游擊隊內部出現了叛徒,給游擊隊造成極大的危害,情況十分危急。游擊隊決定集中兵力,到外線作戰,向陜西方向突圍。
游擊隊一方面堅持艱苦的游擊戰爭,一方面做好干部戰士政治思想工作,堅定信念。趙明恩鼓勵大家:只要有黨的領導,有廣大勞苦群眾的支持,有同志們的團結戰斗意志,勝利一定屬于我們。人民群眾冒死支援,送糧食、送情報。游擊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,與敵人作頑強的斗爭,繼續向陜南突圍。突圍中,游擊隊利用敵人的松懈情緒,僅以犧牲一人的代價,勝利地襲擊了敵指揮部,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,鼓舞了游擊隊員的斗志。
1940年1月27日,由于副營長管業元的叛變,游擊隊情勢更加危急。游擊隊主力被敵分割沖散。1940年2月9日(正月初一),游擊隊向通江轉移,進入碑壩后河(今南鄭)。15日,遭到數倍于己的敵人的伏擊,僅存20人。3月,轉戰到碑壩山上,再遇敵強攻,大部分壯烈犧牲。趙明恩不幸被叛徒楊之芳殘忍殺害。
堅持了5年之久的巴山游擊隊雖然慘遭失敗,但光輝戰斗業績永遠留在人民心中。烈士英魂,如巍巍大巴山,與日月同輝,與天地同在!(本文參考了《黨史博覽》《閃耀的星群》等文獻。)
來源:達州日報網